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20160606新數位力(Leading digital)讀後感Part 1

新數位力(Leading digital)讀後感Part 1

       

這種太過於偏企業管理的書,對我來說,閱讀都相當吃力,因此我決定用大的架構,以及我知道的金融科技(尤其是券商)來做一些整理

       

新數位力主要以兩個篇章來介紹,數位能力以及領導力。

 

為了數位而數位,為了FintechFintech,是普遍現在金融機構的現狀,事實上是如何數位化,應該要聚焦在改善客戶體驗,或者說找到客戶想要的產品。

 

我實際上遇到的情況是,許多人根本不知道客戶需要的體驗是什麼?星巴克的案例是很值得參考。2008年,在客流數開始出現下滑時,舒茲重新上任後,當時星巴克也不知道客戶需要的體驗是什麼?如何蒐集客戶想法呢

 

舒茲上任2個月後,推出MyStarbucks idea,讓客戶到網站上提出各種點子!!!這個網站,讓客戶在邊喝咖啡時,邊提出一些點子,讓星巴克參採。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網站,星巴克在這些點子中(參考天下文章http://goo.gl/qtgjkx),進行了許多產品、行銷、咖啡產地等調整,而執行這些客戶提出的點子,自然改善客戶體驗。

 

2008到現在,其實許多公司早已針對客戶體驗,進行許多數位化變革,如現在多數流量都在手機上,因此在網站、App內使用量測工具(GAMixpanel等工具),找出客戶的偏好,進而改善客戶體驗。

 

某些內部後台流程的改變,看似只是節省成本,不一定對客戶體驗有幫助,但實際上卻不然。書中提到聯邦快遞,透過計算路線,讓卡車的燃油能夠減少,但同時也讓物件更準時送達,這也提昇了客戶體驗。

 

美國電子券商,過去幾年,也有類似的例子,許多券商全面採用雲端公司SalesForce的解決方案,讓後台全面數位化,並讓推出便利客戶的服務,如退稅支票可以拍照上傳、存入帳戶,詳細如連結http://goo.gl/0mUUPn

 

,從客戶企業的方式,來檢視你如何提高客戶體驗,再來投資數位化,才是有意義數位轉型。

 

 

 

 

[區塊鍊]20160601 區塊鍊報告:為何將改變一切

        20160601 區塊鍊報告:為何將改變一切

       

        之前曾經study過區塊鍊,從理論到實際應用,這個速度比想像中來的快,在彭博分析師專欄20160601,做了清楚的整理。

        彭博分析師大膽預測,未來幾年,金屬交易所將全面採用區塊鍊的技術,讓交易交割都在當下完成。

 

        目前最新的例子是黃金,現在已經有人推出Bitcoldapp,你可以使用黃金支付、儲蓄,與paypal的機制相同,只是你用黃金支付而已。

        現在全球金屬交易所已有數比百計的工程師開始發展以區塊鍊為技術的交易系統,新技術將讓後台效率上升(或者說根本就不須要後台),並讓交易速度更快,也不需要擔心違約交割等問題。

 

        區塊鍊本身的機制是完全公開透明,任何一筆交易,都同時紀錄在全球的裝置上,一旦交易產生,是無法去竄改,比特幣就是使用區塊鍊的交易機制。

 

但最引人注目的虛擬貨幣卻是 Ethereum (以太坊),在過去三個月內上漲超過 1000%,主要原因是其開源技術,很快就吸引微軟與其共同合作。

        至於區塊鍊相關技術,目前很有可能因為法令關係,讓它從金融業的對手,變成夥伴。原先許多人認為區塊鍊可能弱化交易所的法令地位,但也因為各國在此的法令基本無法突破,之後需要與金融業合作,如採用/購買其技術,然後發展更有效率的交易作法。

 

 

motif 機器人理財的信件




View in browser
Motif Investing
Dear

Whether you're looking to invest in an industry-leading trend, build retirement assets or generate dividend income, we have motifs to suit your investment needs. Browse over 150 professionally built motifs or build your own from scratch.

Best Regards,
The Motif Team
I'm looking to invest for retirement without paying a lot in fees
We offer retirement solutions for the foundation of your portfolio, including target date motifs, well known endowment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asset allocation models.
View Asset Allocation Motifs
I'm interested in income generating assets
The dividend-focused motifs that you'll find in our catalog focus on three key factors: stability, growth and yield.
Discover Dividend Motifs
I want to tap into disruptive technology trends
Get motifs that plug into hot new technologies that intend to disrupt entrenched players and shift the way people and companies interact and do business.
Search Technology Motifs
I'm interested in finding market opportunities to trade
These active trading strategies are based on fundamental screens, technical analysis and corporate events.
Explore Active Trading Strategies

機器人理財Nutmeg的信件




nutmeg
Monthly strategy update
After a stable start, global markets suffered some turbulence towards the end of April.
In his market update this month, Shaun discusses Nutmeg's position in the run-up to the EU referendum, and answers some of your questions.

Just click on the image to watch the video, or you can read our full blog post here.

watch video
In other news...
Put your questions to Shaun Port
Shaun is hosting a live Q&A on Tuesday 17th May. You can listen in live and submit your questions in advance. Ask Shaun a question >>
Announcing Martin Stead as Nutmeg CEO
Last week Nick Hungerford stepped down as Nutmeg CEO and announced that Martin Stead would be succeeding him in the role. Read the full blog post >>
As with all investments, your capital is at risk. The value of your portfolio can go down as well as up. See how we help manage the risk at nutmeg.com/risk. ISA rules apply. The tax treatment depends on your individual circumstances and may be subject to change in the future.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For products you bought online from us, you can raise a complaint with the Financial Ombudsman Service (FOS) directly or via the 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 (ODR) platform provid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Nutmeg may monitor email traffic data and also the content of email for regulatory purposes and staff training. You can manage your email preferences here, alternatively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our emails, please click here.

Nutmeg® is a registered trade mark of Nutmeg Saving and Investment Limited, authorised and regulated by the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no. 552016, registered in England and Wales, no. 07503666, with a registered office at 5 New Street Square, London, EC4A 3TW. Company headquarters at Vox Studios, 1-45 Durham Street, Vauxhall, SE11 5JH.
d4cf165c-c309-4e15-b563-562c6004d52b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新數位力讀後感part 3


黑人人權運動領袖:jess Jackson
如果我的腦袋能夠想像出來,我的心也能夠相信他,那我就只知道我可以辦得到

類似例子,tedex上,演說的作家許峰源從千萬薪資的律師,改行做作家,也強調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對領導者來說,只要心中有願景,並相信他,然後鼓勵企業全員投入,就能夠完成。

世界烈酒第二大廠商,生產absolute vodka的保樂力加,他的願景是變成烈酒以及葡萄酒的龍頭,而酒類品牌各地口味不同,最適切的戰略做法就是併購。

但新舊員工如何在併購之後,相處以及對客戶,經銷商等運作,都可能因為併購產生摩擦。

為此他們提出第一個數位方案居然是讓公司大規模的溝,很不可思議吧,因為領導者認為,任何的會議,點子,都應該被快速溝通,審視,到提出做法,進而執行。

在人資部門,他們清楚只發電郵是不夠,因此推出下午茶時間的網路會議,帶動員工參與對話,調整新人資方向。

推出保樂力加大學,並找數位樁腳,對內宣傳數位學習的優勢,並增設社群經理等職位。自社群在目前已被確認是主流時,很難想像幾年前他們就這麼深耕社群,不管是員工社群或者客戶社群。


強而有力的領導者,自己相信一個對客戶最有價值的方向,然後鼓舞全員投入,並建立溝通平台,能讓數位轉型較為容易成功

機器人理財投顧 香港開始關注

機器人投顧橫空面世
2016年 05月 31日 00:00    香港商报
    基金經理噩夢
    機器人投顧橫空面世
    所謂的機器人投顧,即是一套財富管理軟件,利用大數據分析,根據投資人的喜好為投資者作出投資建議。對比起傳統基金經理,機器人投顧門檻較低,擁有精準的演算系統,而且還不會受到情緒影響。如今,「高大尚」的基金經理開始受到挑戰,一場人機博弈也開始拉開戰局。香港商報記者 李映萱
    機器人投顧在2009年開始問世,惟運氣欠佳,當時這個項目不受市場重視。2012年,機器人投顧的資管規模幾乎為零。但隨着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與普及,2015年底,雅虎金融數據顯示,機器人投顧管理的資產高達500億美元。資產管理公司AT Kearney預測,機器人投顧在未來3到5年將成為主流,年复合增長率將達68%,2020年機器人投顧管理資產規模將高達2.2萬億美元,占整個行業的2.2%。
    這時,基金經理也開始「危機四伏」,市場熱議,機器人是否會代替基金經理,投資者是否應該信任這些機器人投資顧問?
    基金經理有被取代的危機
    機器人投顧實際是一套財富管理的軟件,利用大數據分析,根據投資人的喜好為投資者做出投資建議,可以在短短幾秒內,篩選出顧客需要的投資組合,給出相應的理財建議。
    目前美國已經有多家財富公司及互聯網公司,正在研發或是已經引用相關技術。例如:美國老牌嘉信理財推出自己的自動投資諮詢服務,向自己數量眾多的客戶推薦機器人顧問。貝萊德也擬花1.5億至2億美元收購理財初創公司「未來顧問」(Future Advisor),為公司機器人理財顧問業務做準備。
    野村最新報告指,機器人投顧在EFT的制訂上有很強優勢,因為這項技術可以很明確的量化風險,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制訂相應的ETF。長期看來,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機器人投顧將取代基金經理的位置。
    「機器人投顧代替基金經理是有可能的,其實現在有很多高頻交易都在利用機器,而且它可以運用在世界很多國家。不過,如果完全使用機器人投顧,會有部分客戶,如老一輩客戶無法適應。」南華金融集團行政總裁王維新說道。
    機器人投顧演算更科學
    論起機器人投顧的優點,王維新指,機器人投顧在篩選投資組合時所運用的大數據雲計算會比人工計算更精準、更科學。同時,機器人投顧的收費比較便宜,適合不懂投資的投資者們,而且機器人投顧可以24小時監控客戶的投資組合,通過系統自動通知客戶。
    例如:在美國較為出名的Betterment網上投顧平台,手續費僅為0.15%至00.35%,比平均傳統投顧少了1.31%左右。而且,投資方法十分便捷只需要定期存錢,適當調整一下投資比例,就可以完整投資。
    難以完成复雜項目
    「這樣的話,那我們可能就要失業咯。」光大證券國際研究部主管唐焱調侃道。
    人無完人,目前機器人投顧同樣存在一些局限。唐焱解釋,機器人投顧對數據的分析會比較詳盡,但就算是同一套數據,分析師們還是會有不同的看法,而機器人只會有一套結論。
    另外,對於一些較复雜的項目,機器人還是無法代替基金經理的經驗與眼光。所以一些金融機構往往偏愛將智能投顧融合到其他項目中,推銷給客戶。如美國貝萊德收購了理財初創公司「未來顧問」(Future Advisor)后,并沒有直接制作一個智能投顧平台,而是把這項技術以及技術人員融合到貝萊德的其他項目中。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Fintech案例]20160606從一而終的保險公司-前進保險公司(美股代號:PGR.us),為客戶降低保費

[Fintech案例]
從一而終的保險公司-前進保險公司(美股代號:PGR.us),為客戶降低保費

        在新數位力中一書,第二章節提到如何建構數位願景,一個例子吸引我的注意,美股保險公司Progressive Insurance(以下簡稱PGR),在創立時,就定調要用聰明的方式為保險定價,從而降低保戶成本。
        這樣的願景始終如一,並基於這個願景,PGR開發數據分析軟體,並在1956年,就推出安全駕駛保險,讓低風險的駕駛能夠降低保費。
        更進一步,PGR很早就打算進一步取得保戶駕車行為,如下:
1998年推出專門的GPS
2004年推出裝設在車內的感測器,分析駕駛行為

這些數位方案,讓PGR能夠找到看似屬於高風險、實際風險卻不高的駕駛,並降低保險費用,至於高風險的客戶,留給其他家保險公司。

        很難想像在50年前,公司的願景至今從一而終,並透過為好客戶節省保費的理念,加上數位投資,讓公司成為頂尖的保險公司。
        過去十多年,PGR雖然市值仍低於旅行家保險公司,但若看市值成長速度,卻是上市以來,最為穩定向上。如下圖黃線
        我可以猜想在50年前,當公司定調一個與同業截然不然的定價方式時,很難獲得市場認同,員工可能也不以為然,但以客為終,卻逐漸得到市場的高度認同。
        想擺脫舊有科技、想改善業務,原來領導者先建立願景如此重要!!!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fintech發展的專利問題

車聯網的保險模式,已經有不少人註冊專利,看來做任何fintech都需要注意已經不少科技公司搶先註冊專利,當金融業才開始注意到這個市場時,專利訴訟大戰需要注意,甚至可能被迫與科技公司合作!

http://synergytek.com.tw/blog/2016/06/02/ubi-usage-based-insurance/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Zinio Reader: 成長駭客 七成科技公司搶聘

歡迎光臨Business Weekly 商業周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成長駭客 七成科技公司搶聘



行銷力×大數據:改個按鈕,用戶使用時間增兩倍
粉餅、口紅、眼影,是要一字排開,還是固定在畫面左邊,讓用戶點開圖標再展開?要預先組合好內建妝容,一鍵美容,或讓用戶DIY,自選膚色和唇色?
乍看之下,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家化妝品公司的專櫃設計人員或產品經理,事實上,這是App公司玩美移動的「成長駭客」(growth hacker)林怡仁每天的工作內容。
林怡仁,三十二歲,他是全球前十大成長最快速的App開發商玩美移動的產品經理,也是成長駭客團隊的領頭,以上場景,就是他對著電腦和手機App時,在思考的問題。
重設按鍵順序,App下載量破兩億
玩美移動是影音軟體大廠訊連去年轉投資的子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旗下四款App全球下載數突破兩億,一款玩美彩妝成為國內有史以來最快進入下載破億俱樂部的App。而玩美移動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台灣最大App開發商的秘訣,就是去年底才成立的成長駭客團隊。
當用戶打開玩美相機App,想著要怎麼修圖才能變成韓妞,林怡仁想的是,要怎麼安排App的每個按鈕和彩妝工具順序,讓用戶在最短時間內,用最直觀的方式在虛擬彩妝間變美,進而喜歡這款App。
以前面的虛擬彩妝間為例,起初林怡仁把所有粉餅、眼線、眼影等彩妝工具一字排開在用戶面前,任用戶挑選,但他根據大數據發現,部分用戶常化完妝後,照片不存檔就跳出。
他設想,太多選擇恐讓用戶有選擇困難症,之前的設計讓用戶必須點至少兩到三次才能上妝,他於是將預設的幾款主題妝容放在畫面最下方,用戶一點,就可以看到妝容效果,此舉果然讓存檔的人多了兩倍,用App的時間增加兩倍。
如同林怡仁這樣,善用非傳統行銷手段,取徑軟體、數據分析或電腦工程方法,在短時間內幫助產品增長的人或團隊,就可稱作成長駭客。
「透過行銷廣告投放,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使用者,只是這些使用者不見得會留下來……,成長駭客最終在解決的問題,是把你的產品做得好用,讓用戶進來就會黏在上面,越用越久、越用越多。」玩美移動市場開發部副總經理陳品仁說。
以前訊連雖有和成長駭客類似的職位,但多由產品經理兼任,去年,陳品仁認為數據對用戶成長越來越重要,於是另外成立成長駭客團隊。
目前玩美移動的成長駭客團隊共有五人,隸屬於使用者體驗部門,領隊林怡仁去年加入玩美移動時,玩美移動的App用戶數不過五百四十萬人,不到一年,玩美移動的用戶數已突破兩億大關。
林怡仁大學時念程式設計,研究所念娛樂應用科技,除了會寫程式、分析數據,還會設計和修圖,兼具理工、行銷和美術設計等多元能力,這正是此職業需要的特質:兼顧理性和感性,邏輯好,而且有跨界知識。
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新創公司優步(Uber)的成長部門主管安德魯(Andrew Chen)便大膽預言:「成長駭客將成為新的行銷部門副總!毋須技術能力的行銷副總,這種人正在快速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融合行銷和程式技能的混種人才。」
台灣近兩年才開始關注此角色,但其實,成長駭客概念早在二○一○年便在矽谷風行,全球最大的自宅共享平台Airbnb和最受歡迎的私有雲服務Dropbox,這兩家來自矽谷的新創寵兒,用戶成長背後最大的推手都是成長駭客。
這職業有多紅?根據《成長駭客》一書中引用顧問機構顧能(Gartner)報告所述,有七成的高科技公司已設置與成長駭客相關的技術行銷類職位。
不必懂程式,但要有「優化強迫症」
今年一月,國內指標的網路創投之初創投,集結一百多家網路企業聯合徵才,首度出現成長駭客類的職缺。
在人格特質方面,目前正幫兩家新創擴大用戶的成長駭客「貝克菜」蔡東林用一句話形容這類人的思維:「優化、優化、再優化。」
他指出,成長駭客的教育背景並不重要,不限人文或理工科系,但一定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膽量,有嘗試新工具和方法的意願,入行年紀越小越好,與其看書學習,不如從做中學更快。
一○四夢想搖籃營運長陳慧鈴表示,此類通才難尋,在國內的待遇「一個月100K也不是問題,有的公司還會直接找來當執行長。」隨著越來越多公司仰賴數位行銷成長,成長駭客扮演的角色亦日漸重要。陳慧鈴指出,未來,不只是網路公司,一般傳統產業也會需要成長駭客。
如果你善於跳脫框架思考又有優化強迫症,這個新職業正在等待你。
【延伸閱讀】成長駭客
出現時間:2010年後
出現原因:數據分析工具成熟、傳統行銷方法失效
目前薪資:依能力,年薪從70萬至150萬不等
核心能耐:懂數據也懂行銷、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整理:李欣宜


從我的 iPad 傳送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Fintech 案例機器人理財 Zinio Reader: 投資股市常賠錢 機器人理專成救星


 歡迎光臨Wealth Magazine 財訊雙週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投資股市常賠錢 機器人理專成救星



財經部落客麥道森分享體驗
投資股市常賠錢 機器人理專成救星
機器人理財顧問在國外流行一兩年了,台灣投資人一定很想知道機器人到底多會理財、真的能夠賺錢嗎?財子學堂專欄作家麥道森以實際體驗的心得告訴你答案。
文/周思含
打從金融科技(FinTech)成為新顯學,此後不論是科技或金融業者,都爭相打著FinTech旗幟迎接數位金融時代,機器人理財顧問就是在如此天時地利中竄紅。可惜的是,目前台灣並沒有「正宗」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瑞銀推出的類機器人理財顧問又不如國外「零元也能開戶」般親民,至於國外平台,又僅限持有美國護照才能使用,台灣投資人想「聞香」還真是不得其門而入。
對於FinTech領域有相當程度鑽研的財子學堂專欄作家麥道森,分享親身體驗創立於二○一二年的「類」機器人理財顧問平台SigFig的經驗。
診斷建議面面俱到
省管理費、降低波動、分散風險
當時麥道森手頭上共有三個美股帳戶,他發現,透過CNN Money Portfolio這個平台,可以將所有帳戶的資訊整合。而該平台與SigFig有合作關係,其中「理財醫師」的功能,可以針對帳戶資訊,分析用戶的理財行為,例如:用戶平時和哪些券商往來、曾經買賣過什麼資產,甚至也可以從交易資訊判斷投資屬性,進而給予理財建議;如果需要更詳細的諮詢,還可以填寫問卷再做進一步分析。
麥道森發現,若按照理財醫師的初步診斷,竟能省下一筆管理費;好奇心驅使他迅速填妥問卷後,理財醫師給了一張資產配置圖表,經過麥道森研究後認為,若以十年為投資單位,理財醫師給的建議真有不少好處,舉凡波動度降低、費率下降、分散性佳、閒置資金少,理財醫師各方面都兼顧到了。
如果用戶對以上的使用體驗感到滿意,只要按下「同意」鍵,就可以立即線上開戶,並移轉帳戶至機器人理財顧問公司。雖然最後受限於國籍,麥道森沒能成功開戶,但也因為這樣的體驗,讓他更加肯定機器人理財顧問勢必形成風潮,因而開始研究各家平台的服務內容。
一四年普遍被視為「機器人理財元年」,因為該年美國嘉信證券(Charles Schwab)推出免費機器人理財服務,使其管理規模在短短一年內就達到15億美元(約500億元台幣),成功帶起這股風潮。
至於投資人最關心的績效問題,麥道森指出,機器人理財顧問的資產配置原則,理論上是以指數化投資為基礎;而向來推崇指數化投資的他,從一四年起,便和幾位興趣相投的朋友,例如財經部落客綠角等人,聯合出資100萬元台幣,依照機器人理財顧問的邏輯「做實驗」,觀察投資績效。
「我必須說,成績差強人意。」他們的實驗採用70%靜態指數化投資、10至30%動態投資,截至目前為止,整體績效為負6.1%。麥道森解釋,由於動態投資的標的是石油指數股票型基金(ETF),造成資產虧損四%,因此推估這兩年機器人理財顧問的投資績效應該也是小幅負報酬。
籌資百萬元做實驗
想要超額投報率 就別找機器人
聽到負報酬,投資人第一反應難免有些失望,不過麥道森卻認為小幅負報酬的結果很合理,「學過投資學理論都知道,投資報酬率是無風險利率,還有風險值的利率相加而來,現在主要國家的利率趨近於零,低度資產報酬本來就是正常的,更何況今年以來,部分國家還實施負利率呢!」
部分質疑機器人理財顧問的理由是,這項年輕的產業自誕生以來,市場都是多頭走向,從未經歷過大幅回檔的考驗。對此,麥道森樂觀指出,自從發生金融海嘯後,投資人對於市場的不信任,導致資金從主動投資移轉至指數化投資。觀察近年來只要股市遭遇回檔時,許多低成本、高品質的ETF便持續有資金湧入,而這樣的資金移轉幾乎是不可逆的趨勢;所以就算市場面臨大幅修正,應該也不至於對機器人理財顧問產生衝擊。
誰最適合透過機器人顧問進行理財規畫,麥道森直覺回答:「常在股票市場中賠錢的人。」他認為,追求報酬極大化的人需要承擔太多風險成本,而多數人企圖追蹤長期穩定成長的指數,卻又賺不到錢,問題出在不夠有紀律。因此,這種人最適合把錢交給機器人管理。
台北大學金合系助理教授施懿宸則表示,「長期、小錢、追求穩定,找機器人;短期、大錢、追求報酬,還是讓專業的來吧!」他強調,以機器人理財顧問進行資產配置,最大的目的是避開資產虧損的風險;因此,如果是期待超額報酬的投資人,投資理念與機器人理財顧問背道而馳,就不適用了。


從我的 iPad 傳送

Fintech 案例 Zinio Reader: 大數據解密 提前洞悉市場風向

歡迎光臨Wealth Magazine 財訊雙週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大數據解密 提前洞悉市場風向



正港台灣囝仔出招 打造華爾街新武器
大數據解密 提前洞悉市場風向
自FinTech在全球掀起新浪潮,科技人才大舉進軍華爾街,用更科學的人工智慧管理金錢。而金融業資訊量龐雜,可用與否影響金流,數據科學家將解密資料庫,做出數據界的Airbnb。
文/周思含
奧斯卡影帝羅素克洛(Russell Ira Crowe)主演的電影《美麗境界》中,故事主人翁約翰納許是一位瘋狂熱愛數字與數學公式的天才數學家,眼前的任何景象在他眼裡都能幻化成一道道數學公式。聽著美商數據新創公司Kyper Data創辦人暨執行長張宗堯談起大數據應用的模樣,令人不禁聯想起電影中的詮釋方式,因為對他來說,生活中的所有事件、新聞、場景,只要「解構」成為數據,都能收進資料庫裡,做出有意義的判讀。
解構海量數據
以前耗時30天 現在只要1天
拜科技所賜,金融與科技業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由數學家、計量科學家頂替了傳統經濟學權威、金牌分析師的地位,未來頂尖基金經理人可能只是一台電腦或一道方程式。
正港台灣囝仔張宗堯,就是一個多元理工背景進軍華爾街的案例。張宗堯畢業於台大生醫電子研究所,具電子機械、光電與生物醫學專長,也曾以生物資訊的專長,參與富士康集團的創新計畫。
在攻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資訊博士班的期間,張宗堯發表一項研究,是全世界第一個可大幅降低藥物開發成本的「脊椎動物活體全自動藥物篩選系統」,這項研究讓他成為首位以作者身分登上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ethods》的台灣人。
以往,藥物開發在進入人體試驗之前,都必須在動物身上做大規模的藥效篩選和毒性測試,這種人工進行的方式既耗時、費力又昂貴,而且人工篩選的品質也不夠穩定。而他開發的全自動活體動物的藥物篩選系統,可在數秒內為動物做全身性健康檢查,再以電腦判讀藥物療效,速度超越現今技術100倍以上,概念上來說有點像是「藥物開發的無人工廠」,大幅降低藥物開發所需的人力、時間成本,對生物科技產業來說是一大突破,也獲得全球產業的高度關注。
以此役從MIT畢業後,擅長做電腦判讀研究、數據建模的他,與幾位同學、哈佛博士,以及有過創辦公司並成功上市經驗的友人,共同創辦一家金融公司,用大數據(Big Data)的技術,分析市場行為,進而協助客戶擬定投資策略,操作避險基金。
在金融公司服務期間,他一直覺得,分析既有資料並不難,真正頭痛的是怎麼大量蒐集資訊,以及如何整理這些海量資料。「把所有資訊交給電腦處理,當然很省力,但人腦可以理解新聞、事件、歷史,電腦卻不能,可是電腦一定有辦法消化這些資料。」張宗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向現代數據庫權威、二○一四年圖靈獎得主Michael Stonebraker創立的TAMR請益,開發出一套數據清洗(data clean)技術,這套技術能打破格式框架,將各種形式的資料「解構」成「標準品」,成為可以通用、電腦也能輕易判讀(機器可讀machine-readable)的乾淨數據,「讓電腦幫我們分擔,讀懂所有資料,就是這麼簡單的概念。」張宗堯說明。
關聯性分析
把抽象的數據 變成實用的資料
不過整理資料只是第一步而已,從各大專業資料庫的數據中,找出關聯性並加以分析,才是Kyper的祕密武器。以往,大咖分析師如果想知道「某現象與股價是否有關聯」,通常需要一整個研究團隊,先將所有假設的現象一一列出,從設定的時間範圍內找出資料,再將資料鍵入統計軟體,才能跑出結果。以市場普遍的作業流程,光是取得資訊,加上整理資料的期間,至少耗費幾個月才有點眉目,「但用我們的資料處理技術,時程可大幅縮短到1週、甚至1天內。」他語帶得意地說著。
想知道天氣變遷與農產品期貨價格的關聯,或者,過去30年來氣候與油價及股價的連動,並非難事,技術分析已有很長的歷史;但Kyper絕非只是單純的技術分析,而是將各種想像得到、想像不到的新興數據結合,找出關聯性,並加以分析判讀,張宗堯分享近期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在Kyper眾多專業資料庫中,有一些關於網路流量的數據,他們發現,有一陣子網路搜尋豬隻疾病的頻率變高了,然後疾病爆發、病毒擴散,豬隻大量傳染死亡,所有疫苗短缺,造成兩星期後,國際豬肉期貨價格飆漲兩倍之多。回頭探究原因,「上網搜尋豬隻疾病的頻率拉高,代表大家急切想找出豬隻生病的原因和解方,當時豬價還沒有反映這個現象,平時不會直接聯想到的關聯性就被Kyper抓到了。」
像這樣把數據「解碼」、「分析」的動作,專業術語叫作數據即服務(DaaS),就是將抽象的數據變成一種實體資料(商品),提供給有需求的組織或個人。張宗堯說,在金融業最高端的財務工程領域中,頂尖分析師通常不是財經或金融背景出身,而是數學家、物理博士等,但財務工程領域的跨入門檻太高,這種人才畢竟鳳毛麟角;Kyper這項技術,等於讓一般基層分析師也能擁有「高端的能力」,甚至可運用在設計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看著眼前這位年輕的執行長,滔滔不絕地介紹著自家技術,這家成立才剛滿一年的新創公司,憑什麼這麼神氣?張宗堯說,剛開始他們與一些大咖資料庫廠商洽談合作,希望獲得資訊授權,但對方充分了解他們的技術後,除了授權,甚至引進Kyper的技術,將自家數據資料轉換成Kyper模式,成為策略夥伴,「當下我就知道,我們肯定做對了!」
Kyper成立一年
技術受肯定 國際大咖搶合作
這些大咖有美聯社、路透、全球最大天氣指標公司WSI,還有國家級情報單位,都是他們的策略夥伴;Kyper雖然技術受肯定,但要和金融業做生意,也需要金融專家指導,「曾掌管資產規模9000億美元(約26.3兆元台幣)的美國道富集團(State Street)前投資長Arlene Rockefeller就是我們金融領域的導師。」這種背景下,難怪許多美國企業都爭相與Kyper合作,他們目前已進入內部封測階段,使用資料庫的客戶上千位。
張宗堯說明,大數據喊了這麼多年,人們對於數據的概念與價值都還是很模糊,他想做的不是壟斷市場的生意,而是讓更多人知道,並且運用這樣的技術,就像當年開發藥篩系統一樣,讓更多人受惠,「讓社會一起進步」。
近年來,新經濟打破了產業界線,全球最大民宿網Airbnb、線上叫車業者優步(Uber)以共享經濟在全球崛起;金融業在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下,過去那座遙不可及的冰山正在解凍,科技將金融與生活的距離拉得更近,也許數據界的Airbnb將就此誕生。


從我的 iPad 傳送

Fintech 案例 Zinio Reader: 全球最賺基金大咖 都用演算法操盤

 歡迎光臨Wealth Magazine 財訊雙週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全球最賺基金大咖 都用演算法操盤



真人理專皮繃緊 機器人理專強勢搶飯碗
全球最賺基金大咖 都用演算法操盤
從日本到歐、美,機器人理專正逐漸取代真人理專;實務上,人工智慧革命已經翻轉了投資界,去年全球最賺錢前八名對沖基金經理人,有六位完全依賴量化演算法,面對這場產業革命該怎麼做?
文/陳敏靜
日本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位於東京車站附近的旗艦店,NAO正親切接待客人,像是如何操作自動櫃員機、匯款或如何開戶,他都會詳細的告訴你。NAO可不是一般行員,而是身高58公分、站在櫃台上的人形機器人。他可以記住五百萬名客戶的行為與容貌特徵,並熟悉一百多項金融商品。同樣的,到瑞穗銀行的一些分行,也會看到鴻海製造的人形機器人Pepper擔任行員。
雖然這些人形機器人只是在前台擔任簡單的工作,但在後台,人工智慧(AI)正逐步接管許多人的投資帳戶,也就是所謂的「機器人理財顧問」(Robo-advisor)。
矽谷金童轉戰華爾街
貝萊德、橋水 積極強化AI團隊
早在10、20年前,投資業就盛行利用複雜的演算法來操盤。根據《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雜誌報導,去年最賺錢的前8名對沖基金經理人中,有6位完全依賴量化演算法,包括並列第一的文藝復興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創辦人西蒙斯(James Simons)和堡壘基金(Citadel)創辦人格里芬(Kenneth Griffin),第3名橋水(Bridgewater)創辦人達里奧(Raymond Dalio),第6名德邵集團創辦人大衛.蕭(David Shaw),以及並列第7的Two Sigma共同創辦人歐佛戴克(John Overdeck)和西格爾(David Siegel)。
分析這些基金大咖的背景,已連續15年上榜的西蒙斯是世界級數學家,大衛.蕭曾是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科學教授,西格爾則是人工智慧專家。
如今,電腦科學家已成為金融服務業最搶手的人才。許多量化投資公司都在招聘工程師和程式設計人員來擴展人工智慧團隊,全球最大資產管理集團貝萊德(BlackRock)和知名對沖基金Two Sigma去年分別雇用谷歌高階工程師。
不過,其中動作最積極的首推管理1540億美元(約5兆元台幣)資產的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該公司在二○一二年挖角IBM的人工智慧部門華生(Watson)主管費魯奇(David Ferrucci)來主持一個AI團隊;該團隊設計交易演算法,分析歷史資料和統計概率以預測未來,該程式將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化,不斷適應新的資訊,而不是遵循靜態指令。
分析數據功力差很大
分析師數天才能解答 電腦秒回
今年五月,曾是蘋果傳奇執行長賈伯斯親信的魯賓斯坦(Jon Rubinstein)上任橋水共同執行長。魯賓斯坦與賈伯斯共事16年,是「Pod之父」。橋水在聲明中表示:「因為科技對我們極為重要,我們希望一名共同執行長具有該領域的強項。」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理專成為未來金融趨勢的主原因有二。首先是大數據興起,科技研調機構IDC指出,由於上網與數據儲存愈來愈便利,全球數據規模每2年增加1倍,去年全球數據約為7.9ZB(1ZB等於1兆GB),預估二○二○年將達44ZB;其次是電腦作業遠較人工成本更低廉。
先就第一個原因來看,分析數據當然是電腦更勝人腦。這個領域不得不提炙手可熱的金融數據服務商Kensho(此名稱語出日文見性,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頓悟的法門)該公司已獲得5800萬美元(約18.9億元台幣)資金,出資者包括高盛、谷歌創投,甚至美國中情局創投部門都有投資。
該公司針對專業投資者所研發的大規模數據處理分析平台,取名華倫(Warren,股神巴菲特的名字),像谷歌(Google)搜尋一樣,在簡單的文字方塊裡輸入複雜的金融問題,可以快速、大量的進行各種數據處理分析,並即時回答投資者提出的複雜金融問題。例如,颶風襲擊佛羅里達州時,哪檔水泥股漲幅會最大?
要回答此類問題,即使分析師找到資料,也要花數天解答;但華倫能立刻為6500個不同問題找到答案。
不難想見,華倫將取代現有各大投行分析師的工作。年僅33歲的Kensho創辦人兼執行長納德勒(Daniel Nadler)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認為,他們的大客戶高盛,10年內員工人數將比現在少很多。
Two Sigma共同創辦人西格爾去年在一場會議曾說,「投資界面臨的挑戰是人腦沒有比100年前變得更好,使用傳統方法的人,很難在腦中處理全球經濟的資訊。」他甚至預言,「人類投資經理人無法擊敗電腦的日子終究會來臨。」
其次,電腦比人腦更便宜。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在三月十四日宣布,將用機器人理專取代220名真人理專。未來,只有資產淨值25萬英鎊(約1200萬元台幣)以上的貴賓級客戶才享有真人理專服務,門檻比現今的10萬英鎊高出一倍以上。
這並不是銀行勢利眼。實際上,該銀行連8季虧損,投資人要求撙節成本,蘇格蘭皇家銀行才順勢推出機器人理專。另外,他們將投資一個線上投資平台,客戶只要500英鎊(2萬4000元台幣)就可投資。
電腦比人工成本便宜
把錢給機器人投資 質疑聲浪不少
經過7個月研究,英國金管局(FCA)在同日發表報告指出,機器人理專對節省成本有極大作用,他們將新成立諮詢單位,協助金融公司採用自動化程式。在英國金融主管機構大力推薦下,預料將有愈來愈多銀行跟進。
為了使用機器人理財,客戶首先必須回答一長串線上問卷調查,像是你有多少資金可以投資、投資目的、風險承受度和投資時程(中期或長期)等。銀行或財管公司再據此建議資產配置,開立及管理帳戶等,當然都是電腦程式負責。
將畢生積蓄交給電腦去投資,或許有人會感到不信任;例如,即使蒐集了客戶各種資訊,機器人理專知道客戶的夢想、心願和恐懼嗎?演算法是否設計周全,可避免利益衝突嗎?
老實說,對機器人理專的種種疑慮同樣存在於真人理專。在現行抽佣制度下,理專是否真心為客戶的最佳利益著想,是不少人的疑問;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用相同標準來審視機器人和真人理專。
當高科技改變金融服務業面向,客戶與從業人員同樣受衝擊。雖然NAO及Pepper等目前廣告噱頭勝過實質功能,但在谷歌的阿法狗(AlphaGo)擊敗南韓九段圍棋高手李世乭後,可以確定不久的將來,機器人將輕易取代銀行行員。人工智慧交易系統操盤績效可能打敗股神巴菲特,但也會在全球金融市場引發閃崩及恐慌。金融服務業如何利用及因應科技進步,值得各界好好思考。


從我的 iPad 傳送

Fintech 案例Zinio Reader: 機器人股神來了


歡迎光臨Wealth Magazine 財訊雙週刊 Zinio,期待與您分享佳作!

革命性的閱讀體驗。
盡享數位體驗: www.zinio.com

機器人股神來了



金融科技下個巨星 產業規模上兆美元
機器人股神來了
自從谷歌的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打了圍棋勝仗,全世界都關心機器人還能做什麼?資產管理業者更是動作頻頻,推出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用更精密的數學演算法,抓住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它會是下一個股神嗎?
文/周思含
四月三十日,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第一大城市奧馬哈(Omaha),被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觀光客」擠得水洩不通,這裡是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家鄉,被投資界譽為年度盛事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年度股東大會,一向在此舉行。不過,早在股東會之前,從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就讓人嗅出這位85歲老爺爺的轉變。
巴菲特向來對科技股、科技產品敬而遠之。然而,繼二○一三年跌破眾人眼鏡,開通推特(Twitter)帳號後,今年二月他接受採訪時更表示,科技和創新大大改變人們的生活,並透露他每週花10個小時用電腦玩橋牌。果不其然,今年寫給股東的信一開頭就提到:「查理(波克夏副董事長)和我終於決定擁抱二十一世紀,今年的股東會將透過網路實況轉播。」近日波克夏更大動作砸下10億美元(約330億元台幣),買進蘋果股票,轟動市場,很顯然地,高科技已經開始改變這位老爺爺的生活和工作。
電腦專家超搶手
用精密演算法 改寫投資新貌
時間拉回將近30年前,巴菲特曾在給股東的信中,把當時金融證券業即將跨入電腦時代的現象嘲諷了一番,認為晦澀難懂的電腦程式、或者閃爍著股價變化的信號燈,並不會帶領投資人邁向成功。隨著歲月更迭,素來著眼於長期性戰略思考的巴菲特,也不得不承認低估了這股形塑投資產業的全新力量。
去年,巴菲特為波克夏操盤屆滿50周年,他還昭告全球投資人:「觀察波克夏績效,不應只看淨值,而是要看股價表現!」不料到了年底,波克夏股價竟然大跌11%,令人憂心股神光環褪色。
另一方面,巴菲特曾經嘲諷的「電腦程式」則不斷進步,不僅為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也對金融產業造成極大衝擊。如今金融業最搶手的人才已非來自傳統的商學院,反而都是電腦專家;知名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就有三分之一員工是工程師,旗下技術團隊超過萬人,比推特的工程師還多,「高盛是一家科技公司」,執行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早就這麼公開宣示。
除了高盛,全球知名的對沖基金都在積極招募電腦科學家擔任經理人,而非經濟學家或擁有MBA學位的投資銀行家,他們運用電腦精密的運算能力和複雜的數學模型,用量化技術、大數據、演算法帶領投資界寫下新的篇章。
自從谷歌(Google)的人工智慧(AI)系統阿法狗(AlphaGo)打敗職業圍棋九段高手李世乭後,早已捲入科技戰場的金融業,對於人工智慧更是展現高度興趣,要說人工智慧是金融科技(FinTech)的下一個新武器,一點也不為過。近幾年,國際金融業巨頭紛紛推出機器人理財顧問(Robo-advisor)服務,用程式系統來提高理財顧問的服務範圍、品質,並大幅降低成本。
過去,高端私人銀行的開戶門檻至少要50萬美元(約1600萬元台幣);如今,配合機器人理財服務後,開戶門檻已降至5萬美元(約160萬元台幣)或更低,大型銀行甚至更傳出有近15%百萬美元資產的大戶,是透過機器人理財顧問,協助擬定操盤策略。
如果人工智慧可以思考、學習,進而理財、挑選股票,未來,擁有超級運算能力的電腦,極有可能打敗巴菲特的投資績效,成為新一代股神。
小資族趨之若鶩
開戶門檻降低 管理費更便宜
機器人理財顧問究竟是何方神聖?它是一種線上的財富管理服務,以自動化、電腦演算法為基礎,結合客戶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度、收入所得,以及納稅環境,為客戶打理出一套資產配置的組合;這種服務方式能將人為誤導或誤判程度降到最小,還可快速、大量解決各種數據運算,讓更多人以低門檻、低成本的方式管理自己的財富,因此日漸受到投資人歡迎。
儘管機器人理財顧問是最近才被全球投資人熱烈討論,但其實它一點也稱不上新穎,目前最為人熟知的機器人理財顧問平台,是四、五年前在美國成立的金融科技服務公司Wealthfront和Betterment。
Wealthfront目前管理的資產超過20億美元(約660億元台幣),用戶數大約2萬多名,是美國發展最早的機器人理財顧問公司。客戶註冊時,系統會透過問卷測試客戶的風險承受度,然後推薦各種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後續還會隨時監控投資動態、定期重組,以降低風險。
至於Betterment則根據用戶的投資目標,制定一套理財規畫,並將用戶所有銀行、證券等帳戶整合,以數學演算法為客戶重新擬定資產配置,以達到資金最大效益。
由於這兩家公司都位在加州矽谷,趁著地利之便,客戶群最早都鎖定科技新貴。而且這些人通常收入不錯,但尚未到富有程度,這群新貴手中通常握有初創公司的股票,他們最迫切需要處理這些股票的意見,同時,這群人也是最願意嘗試這種新穎理財方式的人。
而這些新創公司的優勢,除了願意收少一點服務費外,比起傳統財富管理的開戶門檻動輒百萬美元低很多,這些新創公司則只要0到10萬美元之間,管理費也便宜,最低僅收資產的0.15%,加上公司負擔的人事成本也少,因此更加受到「小資族」青睞。
百家爭鳴新戰場
未來十年規模 上看5兆美元
然而,華爾街的老大哥們也不是省油的燈,當他們注意到這樣的理財新風氣後,自然也摩拳擦掌爭相投入。像是老牌券商嘉信理財集團(Charles Schwab),在推出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後,不到三個月就吸引了3萬3000個新開帳戶,及24億美元(約790億元台幣)資產。
而管理資產規模超過3.4兆美元(約112兆元台幣)的領航投資(Vanguard),原本就以提供費率低廉的ETF著稱,在機器人理財顧問的技術之下,一舉將客戶的投資門檻由50萬美元降低為5萬美元、諮詢費則從0.7%降至0.3%,降低0.4個百分點的費率,看似不多,但現在可是微利時代,定存年利率才1%,節省0.4個百分點的費率,等於多出3、4成的獲利。光是調降門檻、降低諮詢費用的舉動,就吸引100億美元(約3300億元台幣)的新進資本,要知道,以往資產管理計畫募集最高規模也才110億美元(約3600億元台幣)。
自此,機器人理財顧問這個科技金融的新戰場,正式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時代,資產管理業的巨擘貝萊德(BlackRock)、富達(Fidelity)、景順(Invesco)、安本(Aberdeen)先後都以併購或策略合作的方式積極介入。
花旗銀行近期發表一份報告指出,機器人理財顧問愈來愈受年輕投資人喜愛,未來將是「錢」途無限的產業。這種說法並非沒有根據,機器人理財顧問產業在一二年以前的資產規模幾乎為零,但是在花旗的報告中有數據統計,截至一四年底,其資產規模已達140億美元(約4600億元台幣),未來10年,隨著技術更趨成熟,資產總值有望達到5兆美元(約160兆元台幣)。
看好成長爆發力
因應變局 國內業者積極搶進
無獨有偶,高盛證券也出具了一份60頁的報告,其中以聯準會公布的美國金融資產分布資料,並根據嘉信證券調查美國人使用機器人理財顧問的習慣,推估出目前已有約1.8兆美元(約59兆元台幣)資金採用這類的服務。
機器人理財顧問到底好不好用?比現有的理專更好嗎?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如果你有購物前上網搜尋「開箱文」的習慣,或許可以參考美國知名投資部落客錢鬍子先生(Mr. Money Mustache)實際以10萬美元使用Betterment的心得文,他在文中提到:「雖然一開始是以不抱期待的冒險心態投入,但整體使用心得還算滿意,在資產配置上的確幫我注意到容易忽略的細節,能有個夥伴無時無刻從各方面幫我觀察市場動態真不錯。」他推薦給粉絲的兩大主因,第一是簡單,二是效率。
「○八年的金融海嘯,改變許多人對於金融機構的信任,與其相信外表光鮮亮麗的帥哥美女舌粲蓮花,不如操作更理性的指數化投資。」提到機器人理財顧問在美國大受歡迎的原因,擅長美股投資的財子學堂專欄作家麥道森分析,「在這樣的基礎下,指數化投資大行其道,資金快速且大量地流入美國ETF,而正宗的機器人理財,就是建立在指數化投資的基礎上,以網路為工具發展而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Wealthfront的投資長正是經典投資書《漫步華爾街》的作者墨基爾(Burton Malkiel)。墨基爾本人是效率市場理論的推崇者,這項理論是認為,市場上所有的訊息都已反映在股價,投資人無法因為內線訊息賺到超額報酬,他的投資主張是「購買並持有」,投資於指數基金,就可以獲得安全、穩定的長期回報,並輕而易舉地擊敗大多數機構投資者,要說Wealthfront的公司理念是他個人的畢生所學,一點都不誇張。
不只這樣,麥道森說明,以往投資拿到股息,如果忘記再投資,就會損失機會成本,但是透過機器人理財顧問的自動化服務,不論是再投資、再平衡都由機器人打點;更令美國人趨之若鶩的,還有節稅功能,以前只有100萬美元資產以上的客戶,才能享有這種服務,現在只要十萬美元資產,機器人理財顧問就能幫你節稅。
至於台灣搶先推出「類」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的金融業者,就是瑞士銀行(UBS)的「智慧財富管理」。為什麼強調「類」?因為有別於國外全面以網路作業,進行資產配置與理財諮詢,瑞銀則是以IT系統搭配理專,並提供合約型固定費率的方案給客戶。
瑞銀台灣區財富管理董事總經理張凌雲表示:「台灣投資人應該不陌生,因為早在去年推出的UBS Advice就是同一套IT系統,差別在當時只服務投資額100萬美元以上,且多是OBU客戶。」一般人對瑞銀的印象多半是「富豪最愛銀行」,但如今瑞銀不但降低門檻,而且前1000名使用者的管理費一年僅收1000美元(約台幣3萬3000元),還是分季收費。「如果以投資25萬美元來計算,費率僅0.004%,遠低於國外任何Robo的年管理費0.15%。」
張凌雲還提到,傳統的財富管理服務,理專必須透過客戶頻繁的交易賺佣金,為了生活,他們的理財建議往往不是以客戶利益為優先。但是機器人理財顧問的任務,正是幫助客戶將資產發揮最大效益,因此它不會鼓勵短進短出,而是和客戶站在同一線上,調整出最佳的資產配置。
最大優點戰勝人性
有紀律超理性 確實分散風險
再者,機器人理財顧問能確實做到「分散風險」。台北大學金融合經系助理教授施懿宸表示,財富管理的基礎都建立在資產配置理論上,理論的核心概念是「風險與收益對稱」;也就是說,當你期待得到的收益愈高,要承受的風險相對愈高,因此,機器人理財顧問透過客戶填寫的問卷,依照其需求與投資屬性,協助將資產的風險分散到不同標的。
英國安本資產管理集團旗下的機器人理財顧問公司Parmenion,其行政總裁麥偉略(Rennie McArthur Miller)表示:「既然客戶想得到財富管理服務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資產,那我們就和基金經理人的追求有所不同,我們要的不是極度收益,而是風險收益。」他認為,所有保護資產的行動,都必須以最嚴格的風險控管為優先考量。
元大多元策略期貨信託基金經理人譚士屏指出,機器人理財顧問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戰勝人性」;他說,許多投資高手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在投資領域裡,輸的往往都是自己,不是市場。」當投資氣氛低迷的時候不敢進場,當市場來到高點卻又熱血沸騰地殺進去。
而機器人理財顧問的特性就是沒有情緒,可以保持絕對的理性、冷靜與紀律,譚士屏以自己所管理的期貨信託基金(CTA)為例指出,CTA基金以電腦程式計量操作,完全掌握資產組合的波動度,而得到獲利機會。他強調,「表面上看起來,投資是比誰賺得多,事實上真正的贏家卻是相對錯得少。」擁有精密運算能力的機器人理財顧問,也許沒辦法保證賺大錢,卻可以幫助投資人避開錯誤。
機器人逼退理專?
績效有待考驗 管理比率仍小
至於機器人到底會不會搶了理專或者分析師的飯碗?先機歐洲精選股票基金經理人雷索爾(Lee Freeman Shor)表示,「免驚啦!」他認為,機器人理財顧問是提供投資理財上的解決方案,最終決策還是得倚靠人的理解與判斷。再者,「追求超額報酬的公式,絕對不可能被大量複製,」雷索爾表示,只要市場上持續有人追求「再多賺一點」,機器人就永遠不可能完全取代理專,「更何況,透過幾個問題就歸納出投資屬性,給的建議往往太過雷同了。」
張凌雲持同樣的看法,由於機器人理財顧問蒐集到的客戶資訊相對簡單,為客戶擬定的理財方案相似度高。而且,國外的「正統」機器人理專,投入資金後只能選擇贖回或加碼,也不能改變投資組合。「明明是Robo-advisor,可是裡面卻沒有太多advice,建議性大幅被局限。」他直言。
對於線上使用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的投資人,尤其是高資產客戶,網路資安、績效表現是他們最在意的,儘管這些科技新創公司一再聲稱安全級別達到國家級,但是要把身家資產交給素未謀面的電腦管理,還是很難令人安心。至於投資人關注的績效,用戶有不同的意見,從錢鬍子先生的部落格分享文,以及底下的網友留言,多數給予中性的評價,大致類似「見仁見智」。
施懿宸也補充,目前的機器人理財顧問大部分都選擇追蹤指數的ETF,收益會跟隨著大盤的波動而變化,如果未來不幸出現金融危機或者大熊市,ETF也會隨之大跌,客戶的收益無法得到保障,因此,這類機器人理財顧問公司能否在股市空頭時,留住客戶的心,有待時間考驗。
整體而言,雖然機器人理財顧問在這幾年迅速竄紅,資產規模大幅增長,金融業對於機器人理財產業的前景,普遍抱持樂觀態度,不過目前機器人理財顧問所管理的資金,占整個資產管理業的比率仍然微小,大約只有千分之三的份額,距離要全面搶走理專的飯碗,還有一大段距離呢!


從我的 iPad 傳送
get this widget